图一
图二
图三
(资料图)
图四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上周,广州市各区中小学陆续进行本学期期末考试,各家长群也在热烈讨论与期末考试相关的话题。6月27日,天河区小学五年级语文考完,有家长在群里贴出一道阅读理解的题(图一),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出入,家长们在群里意见也不一。聊着聊着,家长们开始吐槽现在很多试题总是喜欢给考生“挖坑”,同时,平时作业也有不少陈题、旧题亟待改进。
小学期末考试题让家长分成两派
“我们老师中午说是D,下午放学说是C。孩子们听到这个答案都沉默了。”邱女士把这道题发在家长群,引发了家长们的热烈讨论。哪怕这个群里的大部分家长都是985高校毕业的,他们的答案也分成两派,有的选C,有的选D,而且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都看似言之有理。
家长许女士表示,不是特别能理解为什么要考这样的题目,“命题人挖这种‘坑’,到底是要考查考生什么能力呢?”她指出,不仅仅是这道题,她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见过太多“陷阱题”和“挖坑题”,“这些题就是命题人明知道这是一个圈套或陷阱,然后挖出来故意让考生跳。所以老师也教孩子要认真审题。”
许女士的观点获得了大多数家长的点赞。有家长表示,这样的题做多了,孩子们很容易去钻牛角尖,而且有时候还特别不自信,如果发现其他同学的答案跟自己的不一样,往往第一时间是怀疑自己做错了。
考生宁愿相信抖音也不相信自己
考生对自己的答案不自信,让广东两道中考生物题上了热搜。6月26日,广东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在20个地市开考,第一天上午生物考完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引发争议的这两题分别是“石斑鱼是用什么呼吸的?”(图三)“决定树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图四)
来自河源市的郑宇豪同学表示,这两道生物题他很快就做出来了,“石斑鱼是鱼,鱼是用鳃呼吸的,当时毫不犹豫就填了‘鳃’;而决定树的高度肯定是遗传因素,所以我选了B.遗传物质”。让郑宇豪不解的是,考完以后,这两道题目在班级群内引起热烈讨论。“有同学把抖音上一条所谓正确答案发到群里,说石斑鱼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而植物向上生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地心引力。”
抖音的混淆视听,让大部分考生都不自信了,宁愿相信抖音和百度上的答案。曾子维同学也被班级群的讨论迷惑了,“我去百度查了,竟然也查出了石斑鱼是用肺呼吸、决定植物生长的因素是地心引力的答案。”曾子维还特意去问了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很明确地告诉他,决定树高的根本因素是“遗传物质”,大部分考生没有选错。
但是曾子维对生物老师的答复还是半信半疑,网上答案跟老师说的不同,到底谁对谁错呢?
最后,有生物老师出来澄清,连卖鱼的老板都亲自拍视频告诉大家,石斑鱼是用鳃呼吸的,大家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事情大反转后,有不少家长都表示,这种乌龙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是平时的挖坑题和陷阱题做太多了,即使特别简单和常识性的题目,考生都不敢轻易作答,担心越简单的题目越是陷阱。
平时作业也有不少陈题旧题亟待改进
“双减”之后,不少学校都在课堂提质增效上做文章,这几年也确实看到不少学校课堂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但有部分家长反映,在作业上仍旧有不少陈题、旧题亟待改进。
家长张女士举了一个一年级数学题的例子(图二),“学分类这个问题的时候,练习题中让孩子圈出男生和女生,说实话,那些图上的男生和女生并没有特别高的识别度,很多孩子分辨不了,然后就错了。我是觉得错得莫名其妙,这种题根本考查不出孩子的任何能力。”
有家长也指出,如今孩子们总是被试题“坑”,可能跟教材更新慢有关。不久前,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指出,我们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始终重解答题目却轻解决问题,“我们的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内容是200年以前的知识。”这一言论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去年,上海小学五年级的白同学发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课本有个小问题。即数学课本的第4页写有“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26km”“核心区(165.92km),缓冲区(10.7km),实验区(64.93km)”等,“但我记得保护区名字里有‘鸟类’,总面积也没这么大。”白同学回家问妈妈,妈妈鼓励他上官网求证。对比后,他发现保护区数据已更新,教材“落后”了。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不及时,可能就解决不了新问题,学生们平时做的题或许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这也是当考试时碰上角度新或题材新的题目时,他们觉得这是‘挖坑题’和‘陷阱题’的原因。”广州一位名校校长建议,“双减”之下,教育工作者在重视教学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教研。他说:“广州市教研院和各学校的学科教研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把大家的教研智慧集结起来,要有一个大的平台让优秀的专家和老师一起为教研出谋划策,及时更新落后的题目,真正让孩子通过做高质量的题目来减轻学业负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