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的风穿梭在林间,摇曳着盈盈枝头的青绿柑橘。可乍一看,累累青果表皮和叶片上疑似病虫害的斑斑点点却让果农们忧心忡忡——种植面积达45万亩的柑橘产业是湖南常德石门县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由于气候湿热,每年夏天成为柑橘病虫害的高发期。
“你看这叶片上很多会移动的小红点,这就是红蜘蛛病害的表现,它主要危害植物的叶、茎、花等,我们可以使用阿维菌素、螺螨酯、矿物油等药剂来防治。”湖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李有志领队的博士团带领果农穿行在柑橘园里,摸果子、辨叶子、看枝干,不仅传授先进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还送来了农药物资和通俗易懂的科普手册,帮助农户们全面提升果园的管理水平。
内容上不“老调重弹”,实施上不“走马观花”,组织上不“草草了事”——从2006年实施博士团项目制管理以来,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团上万名师生奔赴湖湘大地近百个区县、乡镇、村落,发扬“自找苦吃”精神,围绕产业、生态、文化、教育等领域到基层开展讲座、培训百余场,零距离指导基层干部群众超5000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50余项,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一模式也获得了2023年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优秀案例。
【资料图】
平江县伍市镇普祝村依塘而建,因荷花胜景和生态莲藕颇有盛名。由于缺乏管理,塘内淤泥堆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怎么把这口塘保护好,是我最揪心的问题!”今年年初,普祝村支部书记卢见向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求助。
“种植适宜的植物,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通过科学管理塘内水体,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士团成员身着防水衣,站在半人深的淤泥中摸索采样,分析水质、底泥以及植株的养分状况,评估塘内的生态环境效益,对建立生态护坡提出建议。
在博士团的帮助下,普祝村村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修复行动。他们种植绿植生态护坡,开挖水渠引入活水,推进“厕所革命”养护水体。如今,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果初显,塘内荷花莲藕生长茂盛,鱼类和其他生物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
“荷花、荷梗、莲叶、莲蓬等都有药用价值,莲还可以结合小龙虾、泥鳅、鲫鱼等进行生态养殖,构建生态循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雷鸣来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仅要在田间地头教会农民农业生产的知识,更要培养、提升农民参与产业化管理与发展的技能,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深化特色种养产业结构,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在溆浦溪口村,2500亩油茶林依山而种、沿山铺展。在种植初期如何提高油茶的经济效益?如何延长油茶及其衍生产品产业链……为了更加实际地解决问题,湖南农业大学团委提前“把脉”,了解地方发展短板、困难和需求后,“对症挂号”组建专家教授、博士、青年学生等130余人组成8支服务团,带着“药方”深入到溆浦各村,针对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文化振兴、青少年健康和教育等展开实地调研、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
在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土肥与栽培岗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肖深根的指导下,“芙蓉学子·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服务团为溪口村提出了“油茶林下中药材间套作长产业链”新模式,拟定了多种适合溪口村油茶林下套种特色中药材品种,力求实现“一地双收”,以茶药“联姻”推动产业振兴。
同时,服务团召集水东镇下辖溪口、黑岩等4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民召开产业升级座谈会,提出了“连村联创”产业发展模式、“连村联景”村庄文旅规划,聚焦作物种植、生态打造、农业体验、产学研一体的绿色农业,升级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长产业链模式,促进水东镇四村联合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着手加强与省内县市区的合作,尝试‘揭榜挂帅’‘整县包圆’等模式,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农大模式。”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表示,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大批博士团这样的“一懂两爱”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沃土、接续奋斗,谋划发展之策,探寻振兴之路,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庹炼 李晗枫 记者 阳锡叶 7月31日电
标签: